返回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26章 河北省—世界文化遗产—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书楼小说]https://m.shulouxs.org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之庙的妙高庄严殿,供奉六世班禅进献的檀香木曼陀罗,殿内《六世班禅朝觐图》壁画以“异时同图”技法,将北京至承德2800里路程浓缩于12米长卷。普宁寺的大乘之阁内,世界最高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观音像高22.28米,以一株完整白檀木雕成,其42只手臂暗合佛教“四十二章经”教义。这些寺庙通过建筑形制(如汉式庑殿顶与藏式金顶结合)、装饰纹样(如和玺彩画与梵文六字真言共存)、宗教仪式(如格鲁派跳布扎与汉传佛教水陆法会交融),构建起“多教并存、多元共生”的精神场域。



    nbsp三、历史现场:从多伦会盟到民族团结的见证



    nbsp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的历史价值,远超建筑与园林本身。康熙三十年(1691年),康熙帝在多伦诺尔会盟中,以“修德安民”取代“修长城戍边”,将蒙古各部纳入盟旗制度,奠定清代边疆治理基石。避暑山庄建成后,这里成为“一座山庄,半部清史”的政治中心:康熙帝在此接见厄鲁特蒙古噶尔丹之子塞布腾,以“赐婚”化解边疆危机;乾隆帝在万树园设“蒙古包宴”,以“满汉全席”融合满、蒙、回、藏饮食文化;1780年,六世班禅跋涉万里至山庄觐见,其驻锡的须弥福寿之庙成为汉藏文化交流的里程碑。



    nbsp这些历史现场通过物质遗存得以永续:普宁寺碑亭内《御制普宁寺碑文》记载平定准噶尔叛乱后“安其居,乐其业,永永普宁”的治边理念;安远庙的伊犁庙形制,见证达什达瓦部内迁承德的历史抉择;普陀宗乘之庙的《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》碑,镌刻着渥巴锡率部东归的壮举年,承德博物馆推出“和合承德”主题展,通过避暑山庄铜制门环、外八庙建筑构件等300余件文物,复现“一座喇嘛庙,胜抵十万兵”的民族团结智慧。



    nbsp四、活态传承:遗产保护与数字重生的河北实践



    nbsp承德构建“一核三带多点”的保护体系,以避暑山庄为核心,打造武烈河文化带、滦河生态带、长城文化带。在避暑山庄,采用“最小干预”原则修复澹泊敬诚殿楠木梁架,用糯米灰浆替代现代水泥,保留建筑历史包浆;在普陀宗乘之庙,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建立数字孪生模型,监测大红台墙体微变;在普宁寺,引入智能温控系统,将千手观音像所处环境湿度恒定在55%±5%。



    nbsp数字技术让遗产“活”起来:避暑山庄AR导览系统可呈现1703年营建场景,游客扫码即可观看康熙帝题写匾额的动画;外八庙元宇宙博物馆以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已毁的溥善寺,观众可“穿越”至1713年祝寿盛典;“承德好礼”文创品牌推出“避暑山庄七十二景”拼图、“外八庙建筑纹样”丝巾,将遗产元素转化为现代生活美学年,承德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,其“遗产保护+社区参与”模式带动周边32个村庄发展非遗手作、研学旅游,实现“在保护中发展,在发展中保护”。



    nbsp从康熙帝“合内外之心,成巩固之业”的治国理想,到今日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的时代命题,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始终是中华文明“多元一体”的生动注脚。当游客漫步于“芝径云堤”,凝视普陀宗乘之庙的金顶,触摸普宁寺的转经筒,他们触摸的不仅是砖石木构,更是一个民族“以文化人、以和为贵”的精神基因。这座“世界现存最大古典皇家园林”与“多民族建筑艺术博物馆”的共生体,正以新的方式讲述着“长城内外是故乡”的中国故事。

第426章 河北省—世界文化遗产—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